江苏沃特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丁先生 17348286587
谷先生 17321360985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中吴大道1485号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在此,我们盘点了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十大事件,与大家分享。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
2020年9月22日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电力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超45亿吨二氧化碳,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01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而提出的具体行动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工作须在“1+N”政策体系的统一部署下展开。而两份重要文件的正式印发,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擘画了行动路线图。
《意见》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1+N”中的“1”,为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是首份具有纲领作用的文件,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
《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之后,还会有“N”个具体领域的顶层设计文件,指导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双碳”工作方向
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会议也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议题,明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03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162家。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这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
04
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 第19号,该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今年元旦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162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
据介绍,管理办法定位于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作要求。以管理办法为统领,生态环境部还将制定并发布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
05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结束,年内累计成交额达76.61亿元
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结束。自7月16日启动至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3,077.46 万吨,累计成交额 14.51 亿元;大宗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 14,801.48 万吨,累计成交额 62.10 亿元。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超过半数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
06
央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及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专项再贷款
11月8日,央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11月17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两者均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贷款利率均为1.75%。两者的差别在于支持对象和央行资金支持比例不同。前者支持领域不涉煤,而后者重点支持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央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而清洁煤的再贷款为提供100%资金。
2021年12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央行举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人民银行已经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涉及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07
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试行)
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 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的公告。公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人民币。
08
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
12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央企业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09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显示,通过 3-5 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试点地方须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关要求纳入地方投资和产业政策制定,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及能耗双控、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指导试点地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和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进一步激发碳市场交易活力。鼓励试点地方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包括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服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碳金融体系创新发展。
10
财政部正牵头起草“双碳”财政支持政策
8月5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284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其中表示在目前已有相关资金渠道情况下,考虑中央层面暂不宜新设“应对气候变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为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方面短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尽快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这一《答复》是针对这一建议给出的回复。
《答复》还透露,财政部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财税政策不仅会为双碳目标、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样也会是有效的控制手段。《答复》一出,引发了对于适时引入“碳税”机制的讨论。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开征碳税能跟碳市场形成互补,如果能整合相关税种确实是好事,但应该规避绿色制度的供给过剩,而且不要忽视其他税种的非减排功能。
□来源 | 碳讯网、中欧碳中和
江苏沃特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丁先生 17348286587
谷先生 17321360985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中吴大道1485号